
“我听到的复旦校园很美丽 有鸟鸣、瀑布声 还有人们跟我打招呼” 随着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的举行 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 来自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 2022级研究生朱苓君 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
活动学业上一视同仁 生活中总有暖意 朱苓君出生在江苏无锡 出生不久就被发现双目失明 由于无锡当时没有盲校 朱苓君的父母将她送到了 上海市盲童学校 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 朱苓君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 考入华东师范大学 并以优异成绩保送复旦深造 
受访者供图
复旦没有特殊教育课程 学校对朱苓君的学业要求 丝毫没有放宽 “对于明眼同学来说 跟上课程、完成学业 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对于必须通过读屏软件 听读电子书的我而言 更是难上加难” 为跟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 朱苓君总会提前向老师要来课件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 让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受访者供图
学业上一视同仁 学校为朱苓君的在校生活 尽可能地提供人性化关怀 “为避免我上课路上 经过两个红绿灯的危险 学校专门调整了 我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楼” 同学们都因此要来到 距离她宿舍最近的四教上课 她的宿舍也被安排在一楼 宿舍楼外设有无障碍通道 浴室和洗手台都加装了扶手 …… 种种暖意,汇聚成涓涓细流 一直相伴在朱苓君的身边
学会独立自助 更想帮助有需要的人 助人自助 是社会工作学的核心理念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 朱苓君一直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 她希望自己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 努力成为残障人群权益的倡导者 让残障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成为残健融合的桥梁 
作为一名视力障碍者 朱苓君深知残障人群 面临的就医困难 因此,研究生期间 她去医院做社工 用音乐帮助住院的孩子们减轻痛苦 也用耐心陪伴 为深陷负面情绪的精神疾病患儿 开展家庭治疗 这段经历更是直接为她的毕业论文 带去最独特的视角和一手材料 一开始,很多事情 超出朱苓君能力范畴的时候 她都特别不好意思开口求助 觉得是不是给别人增添了很多麻烦 她的导师赵芳老师不断鼓励她 为残障人士提供必要的帮助 也是社会的责任 因此不需要背上心理包袱 这给朱苓君建立起了许多自信 
受访者供图
回到家乡 投身特教事业 小时候,朱苓君的家乡没有盲校 2023年8月 无锡市盲聋学校启动建设 这是无锡补齐视障类残疾人 公共教育服务短板的重要举措 同年年底,无锡教育系统 面向海内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79名 其中包含盲校教师 消息传到朱苓君耳中 她欣喜万分 在这个岗位上 她能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 对盲童学习生活 进行科学和精准的需求评估 也能通过倾听与共情 给予心理支持 这些对于盲童和他们的家庭 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能从事 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 一方面将读屏软件使用技巧 传授给盲童; 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各界 重视提升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 让更多的电子书和网站 支持读屏软件的识别 让盲童能够平等、及时地 获得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电子书 助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从黑暗中追逐“光” 到成为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 25岁的朱苓君说 回首19年艰辛求学路 每一步都是值得的 她希望自己成为 残健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为更多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 得到平等和接纳而努力 而这份工作就是一个起点 
受访者供图
· 记者手记 · 这一次面对面采访朱苓君是在6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举行的“助人自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现场,朱苓君准备了两张感恩贺卡,一张送给导师赵芳,一张送给学院研工组长夏学花老师。和老师们拥抱的时候,她们的眼中都闪耀着泪花。 朱苓君和赵芳相处了两年,但对彼此来说,生命都变得很不同了。“我一直觉得,老师对我的信任比我自己对自己的信任还要强很多,老师一直说:你行的。这份鼓励,让我觉得,切切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专业硕士学制短,课业重,还有实习任务,让朱苓君一度提出“想延毕”,是赵老师的鼓励,让她再没有萌生这个学习路上“喘喘气”的念头。 对赵芳而言,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就被朱苓君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感染,她相信,复旦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它的包容,足以让大家去迎接这位盲生。在培养过程中,她时刻感觉着眼前这名盲人姑娘的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还有所有价值的美好和生命的潜能。用社工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她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她用这束光照亮自己,同时也照亮他人。 山水一程,这份爱与相信永恒。朱苓君要去成为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了,让他们的生命也同样成为光。
朱苓君,毕业快乐!
期待你成为 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王东 终审:神小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