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这届年轻人的工牌都有种淡淡的疯感……00后:很内向,只敢在工位野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7-20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40721103407.jpg

近日

00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词条

冲上小红书热搜榜Top1

收获1100万关注量

个性化工牌的火爆出圈

引起网友纷纷效仿

制作起自己的“专属工牌”


截至目前,小红书平台关于工牌的笔记将近20万。工牌是职场身份和名片,主要包括姓名、工作照及所属部门,但这届年轻人的工牌往往采用的是谐音名、表情包照片以及网络热梗等内容。

微信图片_20240721103420.jpg

这些工牌内容想表达什么?

反映着年轻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创作初衷:

“好玩”与“排解”

网友Beibei是一家商业地产公司市场部的员工,部门同事大多都是90后。她在看到网上一则“发疯”工牌帖子后,便拉着部门同事一起参与策划了这项活动。

不同于一般由公司部门负责人或HR制作并分发给员工的传统工牌,此类工牌大多都是自发制作。“我们属于市场部,平时就会关注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和话题,最初看到这种工牌内容觉得很有创意,也很符合个人的工作状态。”她介绍自己制作工牌的初衷时说,“我们就参照网上的工牌,结合部门同事们的工作内容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工牌。”

但她再三给记者强调,这类工牌纯属搞笑,并不是公司正式工牌。正式工牌只包括自己的姓名、工作照及所属部门。

不同于搞笑的创意想法,从事广告行业的网友“袋袋子走起”制作个性化工牌,出发点在于排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她认为这也是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平时工作量较大,需要一个发泄口。

还有网友认为工牌上的内容就是一种情绪宣泄。“工作时的负面情绪需要发泄途径,而工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出口”,网友“发一盒疯”表示。


个性化工牌制作方式:

谐音梗+表情包+个性签名

“工牌文案主要根据网络热梗,结合个人性格特征和工作态度进行改编,图片用表情包代替。”博主Beibei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介绍自己和同事制作工牌的方法。

微信图片_20240721103442.jpg

因员工的情绪不同,这类工牌也被设计出了不同的内容。譬如“任上人,是谁偷走了我的富二代人生”“陈遵旨,我不会下班,我的工作永远做不完”“贾点钱,在小小的工位上挖呀挖呀挖”“罗撕钉,如果人生要碰壁,我希望是人民币”……这些工牌文案不仅包括对个人家庭背景和工作内容的调侃,还包括对自身职业的身份认同和期许。

其内容不仅仅只是照搬网络热梗,更多是结合自身经历所呈现的个性化态度的表达。

“我本身姓刘,主要负责新媒体,所以工牌上我叫‘刘个关注’。”网友Beibei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工牌,“我喜欢下班之后去运动,也喜欢玲娜贝儿,所以工牌上玲娜贝儿表情包就是本人写照。”

微信图片_20240721103446.jpg

而她给部门设计师的工牌是“在做了,再催你们自己做”。“设计师平时需要设计的图太多了,我们觉得看到这句话,设计师应该能狠狠共鸣到。”她说。

既然掌握了工牌的内容构成,那么这种工牌如何制作呢?网友“袋袋子走起”表示,制作这样的工牌难度并不大。“自己在Word办公软件或者PS这种制图软件上排版图片和文案,通过电脑连接打印机,打印出来即可。”


个人行为的社会化效果:

“拉近同事距离”和“增强公司凝聚力”

网友表示,最初这类工牌仅仅属于员工自己私底下的娱乐消遣,HR和部门领导都不知情,但这种行为最终不仅得到了领导认同,而且很快扩散至其他部门甚至整个公司。

为了得到领导支持,他们也给部门领导制作了一份工牌。Beibei表示,“领导姓南,取名为南不住。为了符合领导的调性,我们给领导的工牌是‘做大做强’。对此,领导的看法是市场部需要这样的创意。”

从事新媒体运营的网友“发一盒疯”也表示,部门领导看到同事在工作群内分享的工牌之后,认为也很有趣,随后便带头发起制作这类工牌。网友Beibei也提到,“原本只是我们市场部门三位同事私下讨论做着玩而已。其他部门同事知道后,觉得有意思,也来找我们制作。

微信图片_20240721103449.jpg

这种个人情绪表达逐渐成为集体的交流活动和组织性行为。工牌的制作不仅活跃了公司内部的工作气氛,也增强了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凝聚力。

“以前不同部门的员工如果没有业务对接,私下是不怎么交流的。有的新来的员工甚至没有加过联系方式,这次给他们做工牌,大家开始混得越来越熟了。”Beibei说。网友“袋袋子走起”也表示同事之间的交流因此变得更加轻松。

此外,网络上的年轻人同时掀起了工牌取名热潮,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在展示自己的想象力。还有网友现学现用,根据自己的姓名和工作态度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工牌:譬如某酒店工作人员刘先生在自己的工牌上写着“不要在此处逗刘先生,在做了,再催你自己做”;网友王女士给自己取名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王女士”。


学者解读:

有趣且积极的文化现象,但应辩证看待

“这种借由文字媒介表达情绪的方式,本身并不代表对职场的‘整顿’,而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化解了职场压力。”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赵蓓红表示。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发疯”工牌是青年活力和创意的一种体现。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秦朝森副教授也认为,“发疯”工牌是一个有趣好玩且有积极意义的青年文化现象。一方面,青年人通过谐音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或者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是一种青年人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此类工牌大多出现在压力较大的行业或部门,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进行压力排解也不失为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

对此,他表示,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正向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发疯”工牌现象及其所蕴含的创意,这类工牌文化是年轻人所创造的符合自己年龄与时代特色的一种文化。

但他强调,由于它是一种梗文化或者是潮流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改造,我们要警惕一些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借机进行表达、并指向特定人群的现象。对这些工牌所代表文化的模仿也应该有限度。政府部门,包括学校、医院等单位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发疯”工牌,以免对严肃性的工作进行消解。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部分图源:小红书网友、中国大学生在线

责任编辑:宝丁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