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这句看似平凡又普通的话 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024届硕士毕业生张晨怡和苏妍 不变的初心 她们硕士毕业后的第一站 选择“重返”云南洱源 将自己在交大求学期间 获得的各类奖学金共计5万元 倾囊捐出
埋下同一个心愿 2017年,张晨怡和苏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开启她们的大学生活。 一个沉静内秀,另一个热烈外向,性格不同的两人在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模拟法庭竞赛、一起加入院学生会担任学生骨干中,建立起深厚友谊,并双双保研至本院。 苏妍的第一次洱源之行是在2018年的夏天。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荣昶储才计划”三期学员,苏妍和四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奔赴云南洱源开展暑期实践调研。走村入户唠家常做调研、跟小朋友分享学习方法,和大学生村官聊“隔壁大妈端来的那碗面”,与驻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劳作“出水才见两脚泥”…… 
苏妍
在云南洱源十数天的时光,同辈们思考、碰撞、自省的日子让苏妍逐渐明白,对内心的审视绝不仅止于一时,而应当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日常努力”。 
“储才计划”实践团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交流
张晨怡的第一次洱源之行则是因为青春支教。2021年,张晨怡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前往云南洱源县玉湖初级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当时,张晨怡为两个班级讲授英语课程,累计任教超1000课时。备课、教学、家访,张晨怡全力以赴教好每一位同学,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生身上。让她感到自豪的,是真正帮助了许多厌学的同学重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出努力学习、奋发成长的内生动力。 
张晨怡
课堂之外,孩子们口中的“小张老师”和支教团伙伴们一同发起了洱海保护公益课堂等系列乡村教育活动,尽己所能为乡村教育发展再添一把力。一年支教的工作和生活,让她热爱洱源这个“第二故乡”。那时起,张晨怡就悄悄埋下小小心愿,希望未来能为孩子们设立一个奖学金。 
张晨怡与支教时所带学生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因为共同的志愿者身份与朴素信念,以及对洱源和乡村教育的热忱,两人在即将毕业之际,不谋而合地商定,将入学以来陆续获得的国家奖学金、国瓴·公益奖学金、世辉领导力奖学金等共计5万元奖学金全额捐出。 两位交大姑娘用这些钱设立了“毓琇奖学金”,自2024年起,分5年捐赠,每年1万元,用于奖励洱源县玉湖初级中学经济困难、表现突出的学生。 这已经不是两位同学的初次善举了,此前,张晨怡在“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担任学生志愿者时,已捐赠过一次。“志愿者精神的本质是对国家、社会、生活、生命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常常能感受到善意和温暖,从而更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张晨怡和苏妍向玉湖中学捐赠的奖学金被命名为“毓琇奖学金”。“毓琇”,与玉湖中学的玉谐音,寓意学校能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祝愿同学们能认真学好知识,向杰出先辈学习,也希望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下,洱源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玉湖中学向设奖者授予捐赠荣誉证书
再回洱源,在熟悉的会议室,张晨怡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初衷。“我们玉湖中学的孩子们,一定要学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够放弃学习,也期待着大家在未来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建设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贡献。” 玉湖初级中学校长钟青高度赞扬张晨怡支教期间对玉湖中学教育教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并对张晨怡、苏妍的善举表达衷心感谢。 学生家长代表纷纷赞扬“毓琇奖学金”能够激发教育的无限可能,并期望所有孩子珍惜这份鼓励和荣誉,在知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苍海毓琇,希冀如春,爱心捐赠,润物无声。慈善只有起点,爱心没有终点。成为公益的践行者,也把小我融入大我。对此,张晨怡和苏妍说:“法学生本就承担着维护公平正义之责任,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后,也会谨记和践行交大青年的使命担当,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我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网友:人美心善! 天使在人间! 
张晨怡、苏妍 好样的!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是谓“青年”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青春,更是步履不停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制图:garfield 见习编辑:宝丁 校审:神小丢 终审: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