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在这家咖啡馆,可以免费喝咖啡!前提是......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4-06 点击量:


在汉中路188号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角

有一家特殊的咖啡馆

这里有来往的“顾客”

也有一群“星星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09.jpg


沪上第一个

自闭症社会实践基地

“美式和拿铁的冲泡方式不一样,拉花和打奶泡手法也有好几种……”3月30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罗山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自闭症实践基地启动仪式上,21岁的自闭症患者徐逸政兴奋地介绍起咖啡的制作心得。

更令他开心的是,未来他将和花木街道的自闭症朋友们一起“工作”,共同经营着这家以爱为名的咖啡馆。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14.jpg

自闭症患者徐逸政(左)、戴望尘(右)在“爱·咖啡”实践基地制作咖啡。


2018年4月1日

“90后”小伙石渡丹尔

联合社会爱心人士

打造了上海第一个

自闭症社会实践基地

——“爱·咖啡”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18.jpg

爱·咖啡

首家“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坐落于汉中路188号青少年活动中心,每个工作日下午1点半至3点半营业。

目前有13位自闭症患儿轮班担任咖啡师和服务员,其中5人获得了国际认证SCA初、中级咖啡师证书。

2008年,“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公益项目”获评“青年影响社会”第八届上海青年公益项目大赛十大最具潜力项目。2021年,该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

这个集音乐、公益、爱心、培训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场所,帮助像徐逸政一样的自闭症患者学习咖啡制作技能和服务意识。

和普通咖啡馆不同,“爱·咖啡”的每一位“顾客”都是志愿者,可免费喝咖啡,但必须要和自闭症孩子们沟通交流,甚至要会找茬,目的是改善自闭症孩子们的语言逻辑思维和社交障碍,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不断融入社会。


“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又名孤独症。互动、沟通这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社交能力,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由于神经发育障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成为他们的社交常态,有的孩子连和人打招呼这一简单的行为学了5年也没学会。

沉浸于自己世界里的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纯净且孤独,被诗意地称为“星星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091.jpg

自闭症孩子在“爱·咖啡”实践基地参与咖啡杯制作活动。


“爱·咖啡”实践基地创始人石渡丹尔:

当父母老去,难以社交的自闭症患者如何生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创立了‘爱·咖啡’实践基地。

咖啡的制作方式简单易学,出杯率高,这样自闭症孩子在咖啡馆可以拥有更多时间与志愿者交流。

“爱·咖啡”实践基地负责人邢俊:

为了让自闭症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约200平的咖啡馆装饰极具童话感,彩色的椅子整齐地摆放着,桌子上铺着五颜六色的格子布,两边的墙面上挂满了自闭症孩子们富有创意的年度总结、工作建议和图画作品。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并以此为触角,感知职场和社会。


“孤独咖啡馆”不孤独

自闭症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学习与品鉴咖啡时,情绪不稳定,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制作咖啡时,他们不仅能耐心听咖啡师讲解咖啡豆分辨方法、冲泡方式以及和向客人推荐咖啡的技能,还主动思考并和老师交流。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40.jpg

通过培训,自闭症孩子获得国际认证SCA初级和中级咖啡师证书。


在咖啡技能培训课堂上,自闭症孩子们沉浸在咖啡香气中,向老师和家长们分享亲手制作的咖啡,实现了从被动地接受爱到主动给予爱的转变,“这对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徐逸政的母亲肠胃不好,平时几乎不喝咖啡,但儿子将制作的第一杯咖啡递给她时,即兴奋又感动。她说那是她“喝过最好喝的咖啡”。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43.jpg

自闭症患者为现场顾客派发了新鲜冲煮的咖啡。


为确保志愿服务效果最大化,“爱·咖啡”实行预约制。“喝咖啡”的志愿者需要提前报名,分批次接受培训,掌握自闭症患儿常见的应急问题以及应对方法后,再选定时间走进“爱·咖啡”。

志愿者来自文化、学校、电力等不同行业领域,除日常的互动交流外,还会针对性地组织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石渡丹尔:

6年来,超6000人次志愿者陪伴自闭症患儿成长,“孤独咖啡馆”不再孤独。经历了场地变更和疫情影响,“爱·咖啡’坚持至今并拓展新的创新模式,离不开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助力。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46.jpg

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站长熊熊在“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向自闭症孩子普及地铁知识。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出菜单,点单、制作等流程也已烂熟于心。他们在“爱·咖啡”一天和志愿者说的话,超过了在家和父母一周说话的量。如若不是事先知晓,已经很难看出他们患有自闭症。

同样21岁的天天具备自我刺激、刻板行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手脚不协调等自闭症典型特征。他的父母不敢想象未来,“一想就整夜睡不着”。

但在“爱·咖啡”实践基地,天天学会了如何服务客人以及如何和同龄人合作交流。一些熟悉他的志愿者会像老朋友一样关心他文化课程学习进度,交流生活趣事。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鼓励,天天如今还能独自乘坐地铁。


16年,三代人接力公益“指挥棒”

徐逸政和天天的成长背后

是石渡丹尔和外公曹鹏、

母亲曹小夏三代人的

志愿服务之路

2008年4月2日被定为首个“世界自闭症日”。那时,指挥家曹鹏和从事乐团工作的曹小夏偶然了解到,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疗愈功效,便牵头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关爱自闭症儿童全公益项目,致力于用音乐帮助自闭症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徐逸政就是最早一批加入沙龙的孩子之一。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52.jpg

2008年,84岁的指挥家曹鹏指导“天使知音沙龙”自闭症儿童学习乐理知识。


而如今,像徐逸政、天天一样的200多名自闭症儿童能自在地弹奏美妙的旋律,自由地拉响生命的乐章,自在地跳起爵士舞展现青春的热情,还前往国内外各地演出百余场。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55.jpg

2012年4月2日,“天使知音沙龙”的自闭症儿童在上海恒隆广场百人快闪活动现场表演。


在外公和母亲的影响下,石渡丹尔在大学期间便以志愿者、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毕业后,石渡丹尔决定正式接过公益“指挥棒”,用新的理念帮助更多自闭症患者。在他看来,外公和母亲用音乐建立起自闭症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桥梁。下一步,便是从教育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让自闭症孩子,尤其是已经成年的患者,真正融入集体、在社会上立足。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858.jpg

2019年1月15日,“天使知音沙龙”的自闭症儿童在“坚持爱·星永恒慈善夜”活动现场表演节目。


“爱·咖啡”公益项目外,石渡丹尔还牵头成立了“爱课堂”自闭症公益项目,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按照孩子的认知水平而非年龄来划分小、中、大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有尊严地学习,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审美。

未来,石渡丹尔希望能建立自闭症患者专业性学校和接收自闭症患者的养老社区,搭建起自闭症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志愿服务链条。

微信图片_20240410153901.jpg

自闭症孩子在“爱课堂”学习。


愿我们都能用爱和耐心

守护“星星的孩子”成长

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

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神小丢

终审: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