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假期,全国各地景区 已经开始出现“人从众”现象 上海的外滩、南京路 从除夕夜就开始人头攒动 网友感慨外滩有“一亿人” 
杭州的西湖、断桥等 也已经“人人人”了 
而就在各地旅游景区 售罄、约满、限流时 今天我们跟随留学生吉娜 来到一个别有洞天之地 走近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 1900年,朵云轩自创立之时起 就传承了这一传统技艺 今年,即将迎来125周年的朵云轩 将这项技艺发展成为一门 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 再创造艺术 ↓↓↓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 非遗技艺 木版水印 这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印刷技术 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 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 三道纯手工工艺程序 就能将中国书画作品的 笔情墨韵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 达到“乱真”的效果 木版水印究竟是一项怎样的传统工艺? 对于上海大学的留学生吉娜而言 这无疑是陌生的 
@吉娜 大家过年好~我是吉娜,上海大学的留学生,一名来自俄罗斯的95后,这是我在上海度过的第三个春节,很开心能够探索朵云轩木版水印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技法,在了解引人入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初探木版水印三道工序 “一幅简单的中国画 至少要分别刻出十几块木版 较为复杂或巨幅的更是要经过 数百块雕刻、套印。” 在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名川的带领下 吉娜一边听着讲解 一边在画作前驻足欣赏 
程十发《双鹿》,图源朵云轩中国木版水印
在展厅的陈列中 她看到了以程十发的 《双鹿》画片分版为例 如何通过17块分版一步步参照原作 还原每一笔的浓淡轻重、节奏变化 按次序反复重叠套印后 最终印制出一幅精美的木版水印作品 “这样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 居然就要被拆分成十多块木版 制作太精细了!” 首次接触木版水印的吉娜 显得十分兴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吉娜还跟随木版水印的三道工艺顺序 依次走进了“勾描”“雕版”和“水印”的工作间 观察工艺师们如何匠心独具地 创作出“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非遗之美 勾描是木版水印的第一道工序。勾描师姚雨吟正在案头前为一组花卉信笺设计分版。姚雨吟向吉娜介绍,勾描又细分为选稿、摹稿、分版和描稿四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分版,勾描师根据原画的用笔用色和墨色的浓淡、层次、机理、枯湿、叠交、水渍等变化,结合木版的常规幅面和便利于水印再现等因素,确定如何分版,分多少套版。 然后,按照分版方案,用精准的笔线在半透明的雁皮纸上,勾勒描摹出雕版底稿。“模写骨法,传移气韵”,重要的是运用线条传达原画的风骨气韵,丝毫不能走样,为后道工序雕版提供基础。 雕版又称为刻版,雕版的优劣直接影响水印的艺术效果,同时决定着木版水印作品的艺术水准。 雕版的第一步是上版,吉娜来到雕版工作间,看着雕版师李智如何将已描好的雁皮纸底稿用浆糊反粘在木板上,再用手指轻轻地搓去表层纤维,使画样更为清晰。 李智手中握着的主刀叫做拳刀,是依据每位雕版师的手型锻打而成的,在雕版的过程中,需以刀代笔,将线条的顿挫、抑扬、转折刻画出来。 
“雕刻有句老古话叫‘刀头具眼,指节通灵’,三年学艺,十年有所成,三十年有所获,只有对艺术作品理解深刻,才能做到传神和不流俗。”李智说。 “水印是木版水印的第三道工序,如果说雕版勾描像是庖丁解牛,那么水印就是化零为整。” 来到水印工作间,水印师陆燕玲告诉吉娜,水印讲究的是双手配合,左右开弓、形神合一,任何停顿、犹豫,都会让线条阻滞形成废稿,刷色上版不亚于运笔作画,要在画面上呈现出最理想的颜色,不单在于纸张水分颜料的配合,同时必须经过多次调、刷、印、看,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试验。
木版水印作为“古代印刷术” 远离了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 还原了最本真的纯手工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发现 走过这三道工序的三间工作室 皆未见一台电脑 在水印室里 仅有的现代化机器 是吐露氤氲水雾的加湿器 和电动磨墨机 陆燕玲告诉记者,使用加湿器,是为了让印纸和印版保持一定的湿度,确保印刷效果。湿度适中的印纸可以使颜料更好地渗入纸内,避免晕化或干枯,从而保证色彩饱和、鲜泽且滋润。 同时,印版也需要适当的湿度,以防止颜料在印制过程中干涸。“水是水印的灵魂,水分的灵活使用,可以让作品呈现出厚重、滋润、轻盈、苍劲等不同的效果。”陆燕玲说。 俄罗斯姑娘为新年集“福” 为了让吉娜亲自上手 感受木版水印技艺 陆燕玲特意为她演示了 如何在纸上印出 弘一法师的墨宝“福”字 陆燕玲在专门的印刷台上 放上一块福字雕版 先将墨水涂刷在雕版上 再覆上纸张 用棕耙在纸上砑印 印出部分画面 随后观察水印效果 对比墨色不匀处 在雕版上进行填补后再次砑印 直至印出一个饱满的福字 
“做起来比看着难多了!” 当吉娜自己坐上印刷台 简单的一句“提刷吊耙” 就让她慌了手脚 在陆燕玲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中 吉娜最终顺利完成了 自己的木版水印“首秀” 当蕴含新年美好祝愿的福字拿在手上 吉娜感叹“太不容易了!” 她准备把这幅福字 贴在自己的宿舍里 让舍友们都来沾沾福气 今年春节,吉娜计划与同宿舍的留学生朋友们一起度过。往年,中国朋友也会带她去看看本地人是如何过年的,体验中国新年的传统文化。 这次尝试以木版水印的方式“写”福字,又让她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真的很不容易,每个步骤都需要细心和耐心,手工操作也要很精准,让我对非遗技艺的创造力感到钦佩。”吉娜表示,这是她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但她计划将留在上海工作。 吉娜相信这并非是自己在中国的最后一个春节,“上海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好玩的地方,好吃的美食。我也结交了许多友爱的中国朋友,我觉得自己融入得不错,对传统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
青年报·青春上海×吉娜 #留学生眼中的非遗版春节# Q:你了解春节有哪些习俗吗? A:我知道中国人过年的时候会包饺子、吃面条、采购年货等,大家还会在家里贴春联和福字,我之前也尝试过用毛笔写春联,虽然字写得不太好,但我觉得书法很有趣。 Q:之前有了解过木版水印或是其他非遗吗? A:我是一名金融专业的研究生,虽然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毕业论文和实习工作,很少有机会接触非遗。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跟着专业的老师体验木版水印这门非遗技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工匠精神,我觉得很开心。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施培琦 制图:小琼 部分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宝丁 校审:神小丢、林桂人 终审: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