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中心海宁路一处住宅项目工地 冲天的吊车正在作业 这时,来了一群身穿荧光工作服 头戴安全帽的年轻人 他们在工地外围 找到一个刻有“信息”字样的窨井 围上警示栏,撬起井盖 利索地打开一个红色的箱子 取出一个形似“打气筒”的装备
他们是城市地下空间测绘师 来给工地的地下拍“X光片”
陀螺仪转动就像给地下管道做“肠镜” 这是一个90后年轻团队 来自上海非开挖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他们各司其职 项目负责人黄侃 质量负责人刘德骏 技术负责人孟校龙 绘图员王舒雨 …… 别看他们年轻 从业最长的也有10年 上海大大小小的地下空间 已经探测过两三百个 
“打气筒”其实叫陀螺仪 是地下探测的神器 孟校龙打开窨井盖 只见各种复杂的地下管线 浸泡在1米深的地下水中 地下水多,也是“上海特色” 下井之前 先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 检测一下井内有没有毒气 如果有警报的话 就不能马上下井,要先排毒 
确保安全后 一把竹梯伸入井内 井内宽大的信息管道内有 移动、联通等光缆 工地施工时一旦受到破坏就会影响通讯 所以要排摸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 黄侃下井将陀螺仪挂到 管道内事先穿好的绳子上 只要另一头拉动绳子 陀螺仪就开始运作 仿佛给管道做一次“肠镜” 最远的距离可以达到200米 “原理就是通过陀螺仪中的陀螺 在行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倾斜角 结合陀螺仪中的加速度机 来计算出陀螺仪行进的轨迹。” 
陀螺仪就像一双“眼睛” 探索着神秘的地下管线位置 此刻 刘德骏通过地面上的接收器 即时查看陀螺仪在管线内到达的位置 王舒雨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 也是最年轻的00后 她打开电脑 只见施工图中 管线的坐标清晰可见 她负责绘图 
上海地下管线错综复杂 单一探测无法满足 地下管线种类非常丰富 有信息管道、水电气管道等 工地开挖前 为了避免伤到地下管道 需要给地下拍一个“X光片” 掌握每根管道所处的位置 以便施工时避开 由于不同管道属于不同单位 就连窨井都是“各司其职” 有的是信息,有的是电力 有的甚至是110 因此,测绘师给它们做“肠镜”时 有时候是“单兵作战” 有时候又是“团队协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 上海目前在册的本市及外省市 来沪备案的地下测绘单位约有300多家 从业者数以万计 地下空间测绘师可以来自不同专业 但需要工程测量专业类别的测绘资质“持证上岗” “地下管线探测分为两部分: 探和测。” 黄侃科普道 “探——我们会利用金属管道探测仪、 控向仪、陀螺仪、磁力梯度仪、 地质雷达等设备进行探测 测——借助GPS定位仪、 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 对探测数据进行 数据采集、数据放样等测绘工作。” 经过对多年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团队还自创了 “多重数据交叉验证法” 来确保探测数据的精准度 保证施工的安全 
去年,沈砖公路建设时,一根污水管道在河道内不慎被施工破坏,影响到周围数公里范围内污水排放。为避免抢修施工对附近管线造成次生事故,黄侃和伙伴们接单后紧急对周边受影响的电力、信息管线进行精探。 当时的工程难点是:污水施工操作面位于河道内且操作面边缘与附近信息、电力管道最大距离只有50厘米。此外,信息管道穿越河道且多数已穿满,电力管道穿越河道且西侧井在村道行车道中间,还有,现场作业条件差,信号干扰较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伙伴们反复多次实地踏勘、技术分析、研讨论证,最终决定根据现场环境和信号干扰源制定探测方案。“我们先采用示踪法结合惯性陀螺仪进行探测作业,再采用钻孔验证加可视化手段进行验证,最后在河道内设置管道保护桩作为安全警戒线。”就这样,前后10天,污水管修复,工程继续推进。 

“眼下,上海城市地下管线非常复杂 饱和度很高 地下空间非常有限 再加上地铁、隧道、道路上 车辆拥堵等情况 单一探测手段已经无法满足 地下管线探测精度要求 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经验总结 积极探索在复杂地形、多重干扰 管道穿满等情况下 精确定位地下管线的方法。” “有些城市地下探测是为了保护文物 上海地下探测是为了保护地下管线 它们是城市运行的命脉” 年轻的测绘师们还在 研发更先进的数字化转型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