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位浙江台州网友 在社交媒体求助 称自己在大陈岛 钓到一条有编码的鱼 好奇这条鱼能不能吃 并附上了一张图片

根据这张图片显示 被钓上来的应该是一条黑鲷鱼 背鳍末端处挂着一个粉红色的标签 上面写着“浙海研C50” 此事引起了网友们脑洞大开 有人调侃: “你把别人的论文钓上来了” 
除了这些调侃的 也有一些评论 看起来非常接近真相—— “这应该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项目,研究黑鲷鱼的,标志放流项目的鱼。”
这条鱼到底是不是毕业论文? 出处找到了! 
据潮新闻报道,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该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徐主任告诉记者:“是我们增殖放流时投放的鱼苗,大家如果捕捞到,可以通过标签上的电话联系我们。” 近些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每年会进行大规模的鱼苗增殖放流。在放流的鱼苗上进行标记,主要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可以了解它的生长情况,从放流到捕捞上来时,经过了多久时间,长了多少体重; 第二个看它的洄游路线,比如说在我们舟山海域放的,一段时间后可能在温州那边捕到了,说明它是往偏西南方向移动; 最后是看回捕的数量,计算有多少鱼被什么网具所捕捞,计算回捕率。” 
增殖放流活动 受访者供图
徐主任说,如果大家钓到或捕捞到标志鱼,在与他们联系后,可以把鱼装进塑料袋,先冻在冰箱里,再用一张小纸条记下捕捞时间、地点和工具,后续会有工作人员上门领鱼,“我们也会适当地奖励,主要原则是不让捕捞者吃亏。” 据介绍,这位网友钓到的这条黑鲷鱼,是十月初才放流的,“我们有好几个项目在放,大概放了几万尾。”后续进行回捕统计时,研究所需要借助公众的力量,才能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经接到了一两百个电话,为他们提供了捕捞信息,“大部分信息还是蛮可靠的。” 不过,徐主任也提醒大家,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正常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到底有多少鱼会被捕捞,请大家不要为了奖励,特意去捕捞,这样便失去了研究价值。
科研工作者们辛苦了 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配合科研工作 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潮新闻、网友评论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