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丙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关心青少年儿童工作,建立响应及时的数字化平台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以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目标,积极开展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在市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自2004年起开始探索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上海青少年的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以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赋能‘未成年人学校保护’,与‘本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培训三年专项计划(2024—2026年)’有效衔接,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青少年儿童数字化工作平台和相关应用场景落地,进而构建起数字化元宇宙型的伴随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保障体系”的建议,2022年3月,在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的推动下,《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是上海首部全面规范和推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其中第十一条提出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应当建立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相衔接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对未成年人犯罪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分析、预警,提高科学研判、分级分类干预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并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2023年,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积极推动本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系统升级改造,优化功能设计,提高服务能级,建立社会服务(青少年)管理子系统,规范社工服务青少年的全业务流程,形成重点青少年群体全量数据库。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联通、共享和应用,进一步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实关心青少年儿童工作提供数智化支撑。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以下简称“两委”)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上海市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三年专项计划(2021—2023年)。下一步,两委将积极探索运用前沿科技赋能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推动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市数据局坚持虚实结合、以虚强实价值导向,将加强计算能力支撑力度,推动云边一体布局、算力自由调配、云端实时渲染的新型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平台发展,探索建设虚拟课堂,围绕教学实训、数字教室、空中课堂、素质教育等教学场景,创建多功能融合应用,深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组织在未成年人保护与青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网格化作用”的建议,自2003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以专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力量。在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的指导下,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代表的各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在全市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的工作网络,全市700余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分布在全市200余个街镇,与街镇未保部门、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等青少年保护相关单位形成合力,深入社区与青少年家庭,以全覆盖、类网格化管理的形式为全市有需要的青少年包括困境儿童、闲散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助困增能、就业帮扶、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家庭教育指导、教育矫治等专业服务。2003年至今,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已累计服务超70万名青少年。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自2005年起探索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家校社联动。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已在18所学校内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站,以联校的形式覆盖200余所学校,服务内容包括学生欺凌防治、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家庭教育指导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通过发挥立足社区的优势,致力于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之间的桥梁纽带功能,作为辅助性、补充性、专业性社会支持力量积极参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同时,依托青少年事务社工日常走访机制,发现困境未成年人存在居住环境较差、缺少学习条件等问题。针对此情况,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实施“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2023年已在全市试点打造100间“追光小屋”。2024年,该项目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完成300间居室微改造。青少年事务社工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动企业、高校与受助青少年持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用“陪伴式”成长服务,让困境未成年人感受到来自社会多方的关爱。 下一步,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将进一步推进本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系统优化升级,拓展服务项目,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作用,全力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市教委将推进实施“上海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专项计划”,印发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知识读本和指导手册,开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专项培训,不断完善本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体系。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4年6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