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青少年身心健康支持体系的建议”代表建议已收悉,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与研究,并征求了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市残联、市科协的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青少年身心健康关乎健康中国的建设,关乎祖国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在机制上寻求突破,我们积极协同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合力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每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构“1+3+16+x”的工作框架,即1个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2个协会,16个区心理辅导中心,以及若干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社会专业机构,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机制,为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大力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建设,推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的指导和评估,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的建设成效纳入对区域教育的评价指标。 二是持续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活动课纳入到中小学课程计划,落实生命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不断提升教学内容。落实《上海市“十三五”期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项调研,促进区和学校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面向全市学生、教师和家长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危机防范知识。不断加强同专业青少年社工组织的合作,注重引入校外资源强化学生心理教育支持,共同推动社工联校、社工驻校,完善“校社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及时引入属地青少年社工介入开展跟踪性个案服务,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是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开展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机制。通过亲子沙龙、团体辅导、沙盘游戏、专家讲座、个别咨询等形式对问题家庭进行辅导与干预,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与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心理专家、名校长、好家长等作用,充实市区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完善师资库。运用微信、网络、移动传媒等现代化手段,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推送科学育儿知识和活动信息,及时在重大考试等重点时段发布相关提示信息。开展“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加大专业化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四是持续推进“医教协同”项目,确立试点区,通过试点区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儿童医学中心建立合作项目,探索医教结合对高危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工作,通过跨部门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医校结合工作规范的制定,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与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对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及家长就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识别进行培训,帮助其及时识别学生心理异常等。 五是开展预防性筛查,针对不同学段开展不同方式的预防性筛查,如针对小学阶段的ADHD,中学阶段的焦虑与抑郁情绪预防性筛查,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普测,以了解和把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并对有疑似心理疾病的学生做进一步跟踪关注。此外,为进一步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每年卫生健康部门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卫生基线调查工作,教育部门根据卫生健康部门的要求配合完成基线调查。 六是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按照申报流程,设置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等相关专业,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置和开发相关课程,以培养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人才。目前本市开设有心理学和儿科医学方面专业的高校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儿童精神医学、儿童保健学、儿童发育行为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列为所有儿科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复旦大学在心理学硕士专业中专门开设了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在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等本科专业开设了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如幼儿心理卫生、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论、认知发展研究新进展、学生学习问题评估与指导和人格发展心理学专题等;华东师范大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有儿童发展、儿童发展理论、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等课程,并在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中开展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已形成研究成果。 七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萌动上海”网络阵地,精心策划推出系列正能量微信,向少年儿童、家长传递正确的知识和成长观念。依托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搭建少年儿童自我参与、自我发声的平台,组织少先队员们在红理会中,通过培训、调研、寻访等形式,以孩子的视角关注社会热点、关心自身成长。持续举办“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名校长公益大讲堂活动,解答家长们普遍性焦虑问题。不断完善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加强12355上海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热线平台建设,通过12355热线、12355“青小聊”网络咨询服务平台和丰富的线下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法律咨询等综合性项目服务。充分发挥上海市心理学会作用,主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组织编写《青少年心理自测和防护手册》《亲子心理防护手册》《上海大学生疫情应激心理自助手册》《疫情期间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等书记,为相关人群提供专业支持,引导青少年科学应对心理压力。结合群众需求积极开展“上海学龄儿童家庭社区心理干预体系研究”“上海市家庭养育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学龄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强化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增强对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个案干预和预防的能力。重视特殊青少年的关心关爱,对于残疾青少年、困境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家校社有机联动。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协同市教委、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爱体系,努力构建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体系,进一步协调学校、基层医疗、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等专业资源,扩大“医教协同”试点范围,加强“校社联动”,推进形成医教协同、家校合力、社区支持的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回应社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具体包括: 一是进一步完善心理服务和咨询工作,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心理服务的覆盖面,针对青少年学生因地制宜的提供心理服务。 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科普工作,提升民众的心理应对能力,积极关注涉及青少年群体的社会热点,并及时提出专业建议,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心身反应,学会科学有效的调控方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宣传科学的心理防控知识。 三是逐步推进二级及以上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拓展妇幼保健机构对妇女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服务能力,巩固完善“医教结合”工作机制,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 四是开展针对特殊教育机构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及班主任相关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 五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等服务,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调研与分析,关心流动儿童等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开发适合青少年的心理文化产品,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 再次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1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