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站直接编辑】 【在WORD里编辑,复制到网站】
尊敬的汤东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五个新城’打造成‘青年友好城市’的建议”代表建议已收悉,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与研究,并征求了市教委、市科委、市房屋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大时代价值,今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致力于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同时,今年6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第一次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写进党代会报告。建设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增强城市对于青年友好度的具体抓手。目前,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本市就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依托,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上海于2021年印发《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将在未来五年健全青年人才服务体系,落实各项配套保障措施,多措并举增强上海人才吸引力。在《规划》牵引指导下,“五个新城”所在区均已制定出台本区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例如嘉定区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为创新青年提供开放的社区服务,形成青年创业集聚性效应;青浦区提供公平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保障青少年终身学习机会;松江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青年发展人才计划,打造青年创新创业英才队伍,推动特色创新创业型社区建设;奉贤区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并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推动与高校、企业、社会联动,加强人才服务;浦东新区加强公共资源与社会服务供给,优化公共硬件设施配套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着力解决青年“急难愁盼”等。 二是紧紧依托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策实施行之有效。相关委办和职能部门,针对各个青年发展领域进行更细化的工作任务分解,形成以《规划》为统揽的青年人才政策体系,争取加大对青年人才在公共服务配套、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完善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机制方面,市人社局积极落实“新城人才发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推进新城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各新城所在区均可根据新城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实际,向行业主管部门优先推荐新城重点机构;在居转户方面,对新城重点产业用人单位和教育、卫生、文化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在“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和新城人才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下,“五个新城”所在区全年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居转户、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均大幅增加,为“五个新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此外,市人才办、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市青联指导,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主办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影响力日益凸显,持续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逐渐探索出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同时,市科委也已构建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鼓励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的启明星计划,每年支持人数800人;培养和选拔50周岁以下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带头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每年支持人数150人。推进新城公共配套基础工作方面,市房屋管理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推进“五个新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工作。对新城轨交站点600米范围内新增住宅用地进行了重点排摸,将其中70%以上用地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努力把最好的资源给人民,把新城打造为职住平衡、安居宜居的民生福祉之城,努力让来沪新市民、青年人享有品质生活、感受城市温度、拥有归属认同。聚焦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方面,市科委发布实施《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6个方面,提出了20项任务举措。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对具有基础研究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分院)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主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等。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联影集团等重点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鼓励科技企业布局基础研究。 结合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开展上海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青年与城市协同发展,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上海市青年发展型城区、街区、园区、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并积极指导和推动“五个新城”进行试点申报工作。同时大力推进上海青少年“活力创城”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青少年“家门口”“单位旁”的创新实验室。团市委与市团校共同打造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总部大本营,推动创新策源,成立符合区域特点的学院分院。在实验室、创新学院分院和发展型城区、街区、园区、社区探索“发现、培养、选树、举荐”早期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上海科创、社创、文创、农创人才贡献塔基,发现“好苗子”。优化创新指数科学评价体系。探索平台搭建、资源汇聚和服务导入的青少年创新在地化模式。 二、继续发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推动出台配套政策和公共服务 (一)完善青年人才保障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活力 团市委将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围绕建功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发挥青年创新创业表率作用,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引才、留才、用才、聚才的城市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更多青年敢为天下先。市科委将强化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等任务中,发现和培养具有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面向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强化培育力度,优化培养体系,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二)前瞻性谋划教育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培育引进特色一流大学 市教委在指导相关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五个新城基础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将持续优化新城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布局。支持新城整合资源,布局建设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鼓励新城内有一定建设基础的高职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市教委支持新城内相关高校组织优势科技攻关力量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并依托本市高校布局在新城内建设了上海市深渊生物圈、上海市心脑血管非编码RNA成药性等数家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含培育)。在此基础上,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大对新城内“双一流”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高校将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及创新项目在新城内布局,为新城培养和吸引更多高水平青年人才。鼓励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创设,围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支持新城内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德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支持高校建立与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推进形成国际科学前沿创新合作网络,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 (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市科委将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以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等战略方向,系统布局“全球、国家、上海”梯次接续的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项目。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探索者计划”。 (四)鼓励支持高校参与公共创新空间建设 市教委在完成新一轮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整体布局(建设培育了42家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支持新城内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展校所协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科技信息的共通共享,提高科学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推进新城内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上海市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溢出优势,深化高校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联动融合,鼓励高校将公共设施向社会开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高校师生双创实践教育。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2年8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