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唐吉慧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青少年热爱地方历史文化的建议”代表建议已收悉,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与研究,并征求了市教委、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的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成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这一要求出发,培养青少年对优秀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引导青少年更加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激发出更加深沉、更加持久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您提出的“上海市及各区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部门与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能够形成联动,与学校结对,不定期进入中小学校,与学校的德育课程相结合,进行讲座,及课程讲授”的建议,根据2020年权威部门复核统计,全市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5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7个。与此同时,上海拥有大量的文博物馆,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成为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校外活动与教育资源。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各文化场馆,为青少年输送精神食粮。如上海博物馆的“国宝说”系列在线课程;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杯”课本剧大赛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全新情景党课“新的新青年”、周公馆首创的原创实景沉浸式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学校思政课程结合,探索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市少工委在市级层面组织开展“雏鹰杯”红色戏剧小品大赛,积极融合“地方”特色,展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各区少工委也用不同艺术手段演绎红色文化故事。其中,浦东新区少工委创作推出了7个“党史”主题微话剧,让青少年们“随时看”“亲身演”,增强“学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静安区少工委开发《光影·先锋》领巾小剧场,让队员们尝试以皮影、木偶、纸偶、手套偶等形式,用戏剧盒子浓缩展现百年红色历史中的光辉画面和先锋形象。本市教育系统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开门办思政”的方式,着力集聚地方历史教育资源,重点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开展主旋律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一是注重校外资源利用的系统设计,开展乡土教育。市教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德育一体化落实于大中小学德育系统内容体系及校内校外实施体系。梳理整合“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为鲜明特色的思政大课堂文化资源,围绕建党100周年开发学生研学实践线路130多条,打造“行走的课堂”,引导学生体悟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荣光;二是结合学科德育,挖掘上海之魂、上海之根的溯源及探访名人、名物,使学生对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孕育的杰出人物和地域文化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凸显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历史方面,各区依据自身特色开展教育,如奉贤区“贤文化”教育、嘉定区“文化嘉定”特色教育、青浦区崧泽文化教育、普陀区苏州河工业文明、杨浦区“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文化,都成为区域和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鲜活教材。三是注重经典嵌入学生头脑,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上海“非遗文化进校园”中七宝古镇的皮影、长宁的沪剧、浦东派琵琶、上海灯彩、海派面塑、海派剪纸、黄道婆的棉纺技艺、江南丝竹等都极具地域特色,成为学生体验传承、动手传习、传技、传艺的有效载体。市委宣传部聚焦需求热点和重点人群,面向青少年学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内容,创新文教结合方式,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实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规划布局和实施方案,输送专题展览、讲座宣讲等各类文化服务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龙传人”思政大讲堂进校园等专题活动,引领青少年走进红色经典,寻访红色印记、探究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对于您提出的“注重培养负责地方历史文化课程的专职或兼职师资”的建议,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市文旅局、国资委、商委等部门优势,重点建设一支跨界融合的师资团队。与高校、社科院、非遗保护中心、非遗协会合作,聘请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老字号”近代工业和手工艺大师、上师大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师资团队走进校园指导。比如崇明裕安小学聘请崇明山歌传人民间艺术家张小末到校担任常年校外辅导教师,带教学校教师,每学期安排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推荐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此外,还通过校外骨干教师培训,推进地方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培育。团市委、市少工委组建了全国、市、区三级红领巾巡讲团,面向少年儿童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专题培训,从各级各类少先队活动中推荐和选拔一支近1500人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通过推荐优秀党史阅读书目引导队员读党史;通过红色行走体验带领队员寻党史;通过讲解词撰写引导队员学党史;通过提供展示平台鼓励队员用自己的方式为更多的人讲党史。充分利用好巡讲团形成的成果和资源,广泛深入基层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辅导员宣传推广。指导学校用足用好每周一课时少先队活动时间,用少先队员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直观、生动地教育引导少先队员深刻认识地方历史文化。
对于您提出的“编写适合青少阅读的地方历史文化读物,既有趣味性,又富知识性”的建议,2021年,团市委、市少工委和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突出优秀地方历史文化,聚焦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活动的革命遗址遗迹,精心撷选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处红色纪念地,聚焦上海特色,发布适合青少年的历史文化读物,共同编写完成了《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少儿版),此书内容分为日出东方、领导中枢、先驱足迹、红色文化、浦江堡垒、英烈丰碑、峥嵘岁月等七大版块,通过儿童化语言、图文并茂、声音演绎的方式,生动讲述上海红色纪念地背后隐藏的故事,诠释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智慧。上海加强学校学科德育的改革创新,编写了适合学生发展的市级、区级和级别课程读本。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电视思政课《学习有方》以及特别篇《习近平在上海》,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故事、重要讲话和生活、工作中的经历故事为主要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演绎。浦东新区开发“中国系列浦东版”系列思政课程,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四史”、中华经典讲堂、国防教育等主题,形成七大系列56节课程,广受学生家长欢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充分运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百年文化素材库,创编大型交响合唱组曲《龙华魂》、排演大型原创话剧《前哨》,支持原创音乐剧《忠诚》和话剧《师者之路》的巡演,创新“四史"学习教育形式,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宝山区大华路第二小学编写的《剪纸》教材,已经纳入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读本范围,在宝山区70多所小学推广;虹口区北郊学校教师陈凯峰,是海派面塑第三代传人,在校开设海派面塑课程已有10余年,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著了三级面塑校本丛书;长宁区新泾中学为推广沪剧,把上海话学习纳入必修课内容,相应设计校园课本剧,学生在“行习赏唱礼”中感受地域历史文化带来的魅力与情感升华。
对于您提出的“与新媒体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让青少年有新的体验和感受”的建议,团市委、市少工委依托“萌动上海”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形式丰富、品质精良的主题微队课以及音视频文化产品,形成对广大少先队员稳定而持续的积极影响。如市少工委发布线上“百年百章”上海市红领巾学党史争章地图,以《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少儿版)为基础,设计100个萌版的红色地标,依托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鼓励少先队员打卡红色地标,现已打卡500余万次。同时推出“荧屏冬令营·成长嘉年华”党史特别季、“红领巾爱学习”、《党史十课》等网上系列主题队课,引导少先队员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故事,培养爱党、爱国、爱上海的朴素情感。市委宣传部表示,本市主流新媒体对上海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宣传一直很重视。文汇网开设“聚焦上海文化新地标”“喜欢上海的理由”等专题;新民网推出“阅读上海100胜”“十分上海”等专栏;澎湃新闻推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等专题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对上海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挖掘和展示,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市委宣传部在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在全国率先建成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上海“红途”,初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截至2022年3月,红途平台注册用户数超227万,总点击量超3.45亿次,推出精品课程、寻访线路、展览展示、红色视频等学习资源3800余项。同时聚焦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市委宣传部与市精神文明办共同开设“红途少年行”板块,以线上参观结合线下打卡的新模式,着力打造青少年红色文化一站式体验服务平台,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市教委、市校外联办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市党史办等相关单位共同开展“百位红色讲师、百件文物进校园”课后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教育、馆校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自活动启动以来,以多维度、深层次,全媒体矩阵式报道的传播声势进行宣传与推广。该活动直接相关的全媒体报道累计500余次,触达人数过亿。此外,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活动通过“非遗短视频”传播模式,由学生化身为小主持人,在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平台,以第一人称视角,带领观众线上体验“建党一百年,非遗动手做”的活动全流程,不断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上海学生的博雅网,结合线下活动,开展“跟着非遗游上海”线上专题活动,将上海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有机融合,通过在景点中设置关卡、答题闯关解锁的互动形式,使成功闯关的学生最终解锁一条上海非遗游玩路线,激发他们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场馆的探索兴趣。
结合您提出的宝贵建议,下一阶段,在提升青少年热爱地方历史文化的工作中,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组织策划青少年教育活动。上海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优化重大文体设施布局,打造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最江南”的乡村文化肌理。团市委将继续发挥党建带团建、队建作用,依托团教协作、队教协同等制度优势,依托组织力量争取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网信办等单位支持,扩大活动覆盖面,通过宣讲、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地方历史文化,不断增强青少年“四个自信”。
二是推进馆校合作共建,让“课堂”与“殿堂”紧密携手。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根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推进馆校合作,鼓励博物馆编写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教育读物,加深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三是用好新媒体新技术,让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市委网信办将进一步指导本市主流新媒体,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如积极运用生动鲜活的新媒体表现手法,以图文、H5、VR、短视频等形式制作新媒体宣传产品,更易于青少年喜爱和接受,有效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和广泛性。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2年8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