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587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来源: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 时间:2023-07-04 点击量:

董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提质增效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以党建思政教育引领志愿内驱力”的建议,团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坚持用党建、思政教育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党建工作任务之一,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养成中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如每年组织近40所高校近4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进博会”志愿服务,成立志愿者临时党、团组织,设置党员、团员先锋岗,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团组织覆盖;大上海保卫战中,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校组织师生志愿者扎根基层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志愿者增强政治意识、培育家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注重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组织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信仰之路——上海师生国情教育暑期研学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市文明办协同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2021年开展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为大学生志愿者融入社会搭建平台,以志愿服务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百姓家。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性”的建议,团市委完善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于2020年出台《关于全面开展上海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高校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提出建立健全宣传动员、注册登记、管理培训、考核评价、激励表彰、权益维护、信息安全等制度机制;于2022年积极落实团中央《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将“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提升计划”写入《2022年度上海高校团委工作评价方案》,运用好考核“指挥棒”,激发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潜能。市教委注重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办统筹指导,各高校文明办、团委、学生工作等部门协调落实、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注重加强对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激励考核,把志愿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学校创建文明校园、学校年度分类评价和各项考核激励的参考内容之一,同时,指导学校将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因素。另一方面用好高校作为教育科研单位的关键资源,注重强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培训,结合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特色性。如,医学类高校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师范类高校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理工类高校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政法类高校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农业类高校开展扶农助农志愿服务活动,艺术类高校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市文明办强化激励嘉许2020年11月,由市文明委出台《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推出注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关爱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项目资助“七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实施办法》的第十六条提到“各高等学校应当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情况纳入评优评奖体系和社会实践学分管理。各高中学校(含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60学时纳入高中阶段课程体系,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以及评优、推荐升学的重要参考因素”,第三十一条提到“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党团员、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可将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参考条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美誉度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志愿服务工作特色化、长效化、品牌化等内容”的建议,近年来,团市委结合市委、市政府、团中央重点工作,着力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服务社区专项行动、青春战“疫”、“一江一河”等一批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联合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做好大学生暑期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上岗逾1.6万人、3.4万人次;同时,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推优和交流展示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评选表彰、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等各类荣誉表彰、典型选树中注重对大学生志愿者倾斜,动员各高校积极推荐,加强典型引领。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以及“奉献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注重选拔优秀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并予以支持和辅导。市教委按照市文明办统一部署,依托“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平台,结合本系统特色,打造了一批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如,“青春放歌”大学生文化志愿交流活动、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志愿服务活动等;成立了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志愿服务总队,根据志愿服务类别,下设若干个志愿服务联盟(组织),每年遴选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给予经费支持,形成良性贯通、长效发展的工作机制。市文明办依托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三级阵地,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围绕党史和理论宣讲、红色文化传播、心理疏导、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帮困助残等类别,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打造品牌项目。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重构志愿服务社会生态圈”的建议,团市委积极用好青年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指导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使用青年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加快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往网上去”,借助“志愿汇”APP实现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个人的管理,志愿的招募、签到、数据统计等功能,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证书、保险及相关激励。市教委统筹用好“易班网”“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平台,打造“互联网+志愿”的宣传矩阵,加强师生思政教育,培育选树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师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师生在志愿服务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另外,自2014年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为全市有影响、有创新、可复制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让志愿服务组织在实施项目中得到支持和帮助,支持和发展更多志愿服务组织、项目。大学生志愿者可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文明实践这座新的“桥梁”,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教室走向讲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己2015年,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依托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实体教育资源,搭建专业培训平台,共同成立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开发应急救护、心理疏导、新媒体运营等专业化培训课程,建立常态化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培训机制,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学习,强化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引导广大志愿者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今后,团市委将进一步做好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充分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蕴含的独特而宝贵的育人资源,持续完善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机制,为党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市教委将以“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为契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结合系统实际,利用好各类平台资源,常态化扎实做好各类志愿服务工作。市文明办将不断完善上海市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文化宣传阐释,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常态化培训机制和激励嘉许制度,培育更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品牌化、长效化项目。同时,团市委将与市文明办等相关部门一同研究“上海志愿者网”与“志愿汇”两平台的互联互通,强化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和数字赋能志愿服务工作,吸引和鼓励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3年5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