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过好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团市委、市教委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广大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市文旅局结合上海文旅“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的特点,将传统节日活动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赋予现代表达,引导青年热爱传统文化,参与传统文化创新。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的建议,团市委持续开展“打着队旗看上海”、上海青少年红色大寻访等活动,以场馆寻访为主线、沉浸体验为手段、社交平台为媒介,引导年轻人走进“实景课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创新互动形式,以“沉浸”为主基调,叠加解谜、桌游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融思想性、主题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聚焦深度体验,除串联点位外,同步发布与寻访线路主题相关的红色思政课、红色戏剧等信息,增加青年沉浸式体验。发挥全方位资源优势,依托“红途”在红色资源领域的一站式特点设置专区,开通打卡功能。与美团(上海)团委合作,在大众点评App开设#青春红途#主题页,邀请达人、大V等发布探馆笔记,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依托部市共建机制,建设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总体部署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主渠道,重点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活动、导学、导读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选修课建设,建好用好已有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支持引导学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应选修课程。持续挖掘梳理育人元素,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元素,在高校选树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示范课程。进一步创新形式载体,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的熏陶。命名推出一批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每个基地聚焦传承1-2项“非遗”项目,打造大中小学生接触非遗文化遗产的第一阵地。创新推出“我是‘非遗’传习人”优秀作品线上云展,依托VR技术,将近百份“我是‘非遗’传习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取得良好成效。指导高校开设专题主题班会,开展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活动、“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理论宣讲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持续加强学生社团规范管理,完善学生社团注册登记及年审、骨干遴选及考核等工作,推动高校发展更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市文旅局落实市委“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化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以高质量公共艺术教育普及活动为牵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剧团、非遗场馆等专业场馆对市民,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开展各类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广泛参与群文活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切实做好“市民艺术夜校”为民办实事项目。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大传统节日宣传力度”的建议,团市委“青春上海”围绕元旦、春节、端午等节点,在不同新媒体平台发布海报、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大力宣传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青年报持续采写报道传统节日期间涌现出的感人故事、暖心瞬间、凡人微光,立足青年视角,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好《青年时评》品牌,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刊发时评文章,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团市委积极参与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多个节点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推出“上海文化Talk”“大美申城”等原创融媒体视频,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或互动话题,进一步加强显示度,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参与由IP SHANGHAI和澎湃新闻推出的春节策划《当世界唱起中文歌》活动,以最喜庆最热闹的形式欢度甲辰龙年。市文旅局持续深入做好中国传统节日相关新闻宣传报道,围绕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报道。依托新媒体和外宣平台,加强传统节日宣传推广。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让传统节日‘潮起来’、‘火起来’”的建议,团市委一是承办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通过舞动华服、华服巡游、“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国风市集、中华文化展演、华服韵典等系列活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吸引青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之美。活动吸引30多万中外青年参加现场环节,并通过团中央、上海市、各省级团委有关新媒体平台面向青年直播报道,传播覆盖人次超过560万,微博#中国华服周#话题阅读量超过2000万次。二是联合青年人高度聚集的网络平台,围绕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发起线上活动,晒出身边的节日习俗,共同营造浓厚传统节日氛围。联合相关单位推出传统节日特色活动、文创产品,展现传统节日独特文化魅力。联合文艺院团聚焦传统节日打造演出季,同时结合B站毕业歌会、跨年晚会等进行展演,吸引青少年在文艺演出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会同市青联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各级青联及会员团体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季系列活动,引导青年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市文旅局一是在春节期间开展2024年“乐游上海过大年——一路繁花 全程寻龙”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组织本市文旅单位挖掘自身与“龙”相关的特色亮点,引导市民共同打卡上海有关龙的历史典故、视觉艺术、传统文化等元素,推出年轻人喜爱的线上互动活动,结合非遗项目体验、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年味品鉴、历史人文展示等内容于一体,通过线下打卡寻“龙”+线上接“龙”抽福利抽奖等互动结合形式,为市民游客送上新春福利,并且在寻“龙”过程中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家文化,促进文旅消费。节日期间全市共有超过100个商圈、景区等场馆,设置了特色的非遗互动体验与民俗文化的展览展示,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讲解、观看、体验,让市民游客可随处了解非遗,参与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体验年俗文化带来的乐趣。二是加大中国传统节日主题节目供给,持续推动上海广播电视台做大做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围绕中国传统节日,继续做好品牌节目,如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中国创世神话》、“春满东方”春节晚会、“朤月东方”中秋晚会等品牌晚会节目。 针对建议中提到的“进一步推动对外交流,以融通中外文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描绘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建议,团市委针对留学归国青年,依托“上海留学归国青年和海外侨胞青年骨干库”(约100人),发出相关倡议,引导青年骨干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针对高校学生,重点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类社团发展。学校主题团日活动增加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爱心暑(寒)托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安排。针对青联委员,结合市区两级青联换届,加强对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等领域青年的发掘吸纳,在春节前邀请青联委员为市民写福字送春联。针对青年文化人才,充分发挥市青年文联8个专委会、600多名会员专业力量,办好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青年美术大展、青年艺术作品拍卖会等青年文艺活动,引导青年在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旅游、体育、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市文旅局聚焦“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突出“拥抱新人群融合新业态”,充分整合联动各区文旅资源,在元旦前后推出一系列精彩丰富的辞旧迎新活动,营造蒸蒸日上、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让游客在更多的祈愿和憧憬中感受上海都市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新年到访上海的第一批国际游客,一同聆听第一声钟响,见证第一缕阳光,共话“上海欢迎你”。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依托“乐游上海”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14个语种的上海文旅推广网和海外社交媒体等外宣平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宣传推广和氛围营造。 下阶段,团市委、市教委、市文旅局将持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内涵,元旦、春节后,继续围绕端午、中秋、重阳、二十四节气、“十一”长假等,进一步策划具有现代审美、社交属性的活动形式,深入研究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兴趣爱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文化自信。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4年5月22日
|